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太极拳在青少年传承中的思考-王焱焱

时间:2015-4-6 13:36:36  作者:48365365备用网站  来源:www.51egouw.com  查看:0  评论:0
  【摘要】青少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站在非物质文化的高度以太极拳为例,借鉴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经验,探讨太极拳作为民族瑰宝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途径,希望能为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青少年;传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急剧变迁,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太极拳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2006年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入选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少年是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可塑性强,也最容易受到干扰。因此,若想太极拳运动生生不息,必须加强青少年对太极拳的传承。 
  1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传承中的现状 
  1.1传统与现代文化差异的影响 
  19世纪末,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扩张而传遍世界的现代西方体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现代体育运动,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 
  由于西方工业文明在科技、经济等领域所具有的巨大优势,今天的全球化其实表现为西方化。以追求人权和科学为宗旨的西方文化体系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们崇尚自然科学,以“眼见为实”〔1〕;而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事物的整体观,用“全面、模糊、抽象”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这就体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文化观点决定着思维方式,太极拳与现代体育发展中所遇到的冲突是由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所造成的。比如太极拳常说的“气”,它的的确确存在,而且是太极拳的灵魂,但是其概念从未有过清晰的定位,正是由于这种可“意会”难“言传”的独有特点让青少年很难认清它的本来面目,这也就影响了它的传承与发展。 
  1.2传统与现代体育运动形式的差异影响 
  由于百年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形态,使得简单、清晰、快速的体育运动形式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也深入人心。中国的太极拳受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熏陶,其表现必然带有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在太极拳中非常追崇的“阴阳和谐”、“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等传统武学理念,以及“和”、“谦”、“中庸”为核心的种种道德规范,构成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以“静”为主,讲究养心,太极拳与现代体育运动形式的巨大差异使得太极拳的传承与推广非常被动。另外,太极拳所主张的“十年不出门”的训练,以及模棱两可的练功术语,很难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需要。在教学形式方面,太极拳多是单一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形式,这和当今信息化、高科技社会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电视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形成鲜明的反差,很难吸引现代青少年的兴趣。如何将太极拳与西方体育互相融合,找出两种运动的契合点是太极拳在当代青少年传承中所要解决的问题〔2〕。 
  2国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 
  国内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立法,重点扶持;维护原生态,守望精神本源;保护与展示的佳径——建造博物馆;与教育结合,拓展传承路径;与社会互动,谋求全面发展;与地方产业结合,促进经济发展〔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成功的国家,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些国家政府普遍通过立法、投资、制度保障等手段来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我国作为进入非物质文化较晚的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法律尚不健全,但是也做出了较大的努力,比如对昆曲的抢救、保护及扶持。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其他项目还没有受到像昆曲一样的礼遇。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进一步深入。韩国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升到延续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在政府引导下,整个社会包括传媒、校园、家庭、社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培养大众的保护、传承意识。可见,对青少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不能只盯在校园,应拓展到整个社会;不能就非物质文化论非物质文化,而应将其上升到延续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进行宣传,进而激发青少年的保护、传承需求。青少年只有真正有了需求,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武术文化。我国在学校开展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工作是通过将非物质文化列入课程实行的。而韩国的做法是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我国的做法是由政府通过学校设置课程,这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方法,而韩国则是由学生、社团主动地组织活动进行宣传、保护,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被列入了青少年的课程,由上而下,是一种形式,但不能说明青少年传承了非物质文化。反之,在韩国由青少年通过社团自身组织的保护,传承工作虽然相比我国缺乏正式性,但这是由青少年主动参与的,虽说最初在规模上较中国少,但其星星之火,或将燎原〔4〕。
  3对策 
  3.1树立民族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21世纪的时代主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毫无例外是实现现代化〔5〕。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思想上的西学东渐,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应盲目地否定自己,丧失民族自信,而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在经历了种种曲折之后,现代人终于发现,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还要有精神文化的和谐建构。因此,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能为现代人走出自我心性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依然具有现代意义的一个根本表现〔6〕。具体到太极拳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政府、社会、青少年的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首先应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心,认识到传承太极拳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而对其进行保护、传承。
  3.2青少年太极拳教育应以启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青少年喜爱竞争性强、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而我国学校现行的太极拳教学内容主要以18式或24式为主,教学坚持讲解、示范、模仿的方法。学习过程较长且缺乏实用性、娱乐性,这导致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很低,很多学校的太极拳课名存实亡。与太极拳遭受的冷遇不同,韩国跆拳道却成为我国青少年的新宠。这和跆拳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无关系。韩国跆拳道的教学将文化与技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教学中强调“以礼始,以礼终”,并且技术优美、技击性强且简单易学,这较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跆拳道风靡全球不足为奇。因此,我国学校太极拳的教学应从启发学生习武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应单纯以掌握套路动作数量的多少为目标,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太极拳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太极拳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一定的革新,探索一种既能体现太极拳运动健身、防身、修身、娱乐的特点,又能提高现代学生兴趣的方法。 
  3.3政府应将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足够的重视 
  民族文化事关民族的兴衰,政府有义务站在战略的角度进行引导。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结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经验,韩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表现在立法保护、舆论引导、确定节日等方面。在我国,对昆曲的保护已步入法规,国家每年有一定的资金对其进行支持。当前我国对太极拳的理解还局限于其教育功能,相对而言对太极文化强调得不够。这就使得青少年只把太极拳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去习得而非民族文化瑰宝来珍惜。太极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尤其在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立法保障、健全体制、引导舆论等方面应强调太极文化的价值,这样青少年才能意识到武术的重要地位,进而主动地学习太极拳、领悟太极文化的内涵。 
  3.4全社会应该注重太极拳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文化需要传承,重在教育。太极拳必须纳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种文化的受众。太极拳在学校教育中名存实亡,在社会教育中受到外来文化的挤压,在家庭教育中后继无人。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逐步渗透到高等教育。现今国内学者、政府官员在讨论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及太极拳文化的时候,往往将目光局限于学校,不是将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人看待。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各种信息,学校已经不是他们唯一接触信息的途径。社会学认为,青少年处于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社会化过程涉及一系列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8〕。这些群体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日托中心、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介〔9〕。韩国是通过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我国是通过媒体宣传、校园公演等形式加强青少年对昆曲文化的传承。借鉴国内外经验,我国应通过媒体、家庭、社区、同辈团体等途径加强对青少年传承太极拳文化的教育。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必须继承的精神食粮。对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是具有代表性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太极拳的保护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通过学校、媒体、社区、家庭、同辈团体等渠道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学校武术教育是青少年传承太极拳的主要途径,我国学校太极拳教育应以启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只有青少年产生传承非物质文化包括太极拳文化的需要时,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改革学校武术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华武术,2005,4:5.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95-197.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6-158. 
  〔4〕百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EB/ 
  OL〕.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1/020515 
  117848.shtml. 
  〔5〕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5-176. 
  〔6〕徐才,习云太.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7〕陶立璠,樱井龙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9〕韩雪.论武术文化遗产保护〔J〕.中华武术,2007(9). 
  (责任编辑:阎 彬)


Copyright © 2002-2012 48365365备用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